来源:IC实验室南韩人的雪糕人文,跟中、日、美七国都有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我一直以为新路达只会拍动画电影,没想到还特别善于戳肺铁管。前几日他来国内宣传品《铃芽之旅》,随手贴出了他在北京宣传品这天的早餐:

在分享了他们就餐的欢欣后,新路达又补了一剑,贴出了在南韩的早餐:

有人说新路达这是故意「一本正经」,我真的完全没有道理即便,accordance是主人把他们认为最好的食材拿出来宴请客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南韩人请新路达吃雪糕,至少也算是筵席级别总和800的排骨相对而言,还是略逊略胜一筹。
就连南韩网民他们也说,「光看照片的话,拉面看起来更美味啊!」我真的这些网民可能也不是说实话,即便南韩曾经连续8年位列总和雪糕生产国第一,到了2021年才被越南超过这儿我再简单总结呵呵韩料的构成:南韩韩国料理主要是由传统朝鲜韩国料理和现代南韩韩国料理组成的。
前者呢,包括绿茶、饭馔、早餐等等主要是受我国(包含蒙古)负面影响,而后者则更多受到韩国、美国的负面影响。

总之,南韩韩国料理史几乎是一部殖民地史,而雪糕配得上是集大成者之作因为南韩人的雪糕人文,跟中、日、美七国都有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这一切,还得从「拉面」这种食材说起我之前挖过一个拉面与东亚七国历史的坑,这儿刚好随手填呵呵。
01不可否认,虽然都叫拉面,但是拉面在中韩韩三个国家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我国的拉面更像一种工艺,理论上只要是用面糊推挤成的饺子,都可以叫做拉面。其中流传较广的是遍布世界各地的西宁拉面。

西式拉面实际上跟挥已经没什么亲密关系,而是用叶唇柱机制作的饺子。一般会配上浓厚的佐料,还有清汤、海带、溏心蛋之类的佐料。像《BLEACH》里的想来拉面,是典型。

所以说博热县掰扯角蕨精神,我国的拉面师傅如果总和拉面之神至于南韩,看过偶像剧的人如果都知道,拉面是雪糕,最为我们津津乐道的是辛拉面《请回答1988》里,说要吃拉面的时候,就会出现拿着小哥木桶煮雪糕的情景西式拉面起源于我国,早期在韩国就称作
「中华荞麦」,对应的是「西式荞麦」相比偏淡的西式荞麦,拉面的优势在哪儿呢?如果翻看世界各国面食的发展,就会发现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随着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些新增人口,就亟需一些价格便宜,且能供应足够热量的饮食。
对于韩国来讲,这种食材是拉面,相似的还有西式煎饺尤其是1959年韩国宣布主办奥运会之后,展开了新一波的大型土木建设上百万的年轻工人从乡下迁入东京、大阪与名古屋这样的大城市,而拉面这样便宜方便的热量来源就成了他们的首选,甚至出现了拉面/煎饺+米饭这种碳水量拉爆的搭配。

02除了人口流动和结构的改变之外,另一个促使韩国人流行吃拉面的关键因素其实是美国二战韩国战败后,美国成为了韩国实际上的管控者而此时的韩国经济凋敝、稻米歉收,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中战胜国本意是认为韩国是活该,只要维持最低生活就行。
但是混乱的韩国,对美国的管理造成了麻烦,稳定的韩国才更加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于是在麦克阿瑟的游说下,美国最终同意对韩国进行粮食援助,其中大量物资就包括小麦原本韩国是一个吃大米的民族,国内就不怎么产小麦,面粉制品也不是餐桌上的主流。
但这时候还要什么自行车,有吃的就行而冷战的开始,以及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更促使美国将粮食援助作为长期计划,小麦,是这项计划的重要工具1954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指导粮食援助的第一个法案—— 《农产品贸易与发展法案》。
(480 法案)这项法案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1953年全球小麦价格下跌,美国小麦储备大幅过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跨过粮商将目光放在了亚洲他们的思路是,如果全球都跟我们一样吃面包,那剩余的小麦不就不愁卖了?而以米饭为主食的亚洲,显然是最大的潜在市场。
因此这项计划初期的援助对象,主要就集中在亚洲:

第二,战后全球缺粮成了一个普遍现象,粮食援助有助于塑造人道主义光辉不仅如此,在美苏两国的角力中,通过向韩国等亚洲地区倾销小麦,可以将他们牢牢绑在他们这条船上,避免倒向苏联第三,民以食为天,掌握了一个国家的粮食,也就掌握了这个国家的命脉。
480法案让韩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美国粮食产生了依赖美国的粮食援助对于韩国饮食的改造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在法案中规定,美国甚至可以主导学校的午餐计划,因此1954年韩国通过《学校供食法》以法律的形式制定了学校供餐的规则和体制,许多学校的供餐,是美国小麦制作而成的面包。

这一时期,虽然日美动员国内专家极力宣传品传统饮食落后、吃米饭有害之类的言论,希望加快韩国国民饮食的改造,消耗更多美国面粉有趣的是,虽然美国的计划是希望韩国人吃面包,饮食更加西化但韩国人最终也没有选择以面包为主食,大量的面粉被制作了饺子、饺子这样的我国食材。
拉面也因此成为了主流面对美国的倾销和食材的短缺,韩国的民族性让他们暂时放弃了传统的米饭,却又拧巴地坚持了更亚洲的面食。因此,1958年安藤百福所发明的「速食拉面」,正好顺应了时代潮流。

一方面,这种食材可以大量消耗过剩的面粉另一方面,速食在当时代表着一种城镇化和潮流,与拉面的结合,让日清的速食拉面成为了新兴中产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跟我们现在认为雪糕毫无营养不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速食拉面最初主打的是营养,也是因为面粉宣传品的深入人心。
03而南韩的情况与韩国可以说是极度相似因为朝鲜半岛不适合种植小麦,朝鲜人的主食一直以来也是大米,小麦粉价格昂贵,所以用小麦粉制成的饺子是只有在成人仪式和婚礼等特殊场合才会吃的奢侈食品到了60年代,随着婴儿潮的来临,南韩人口大幅增加,但水稻产量跟不上,导致大米短缺,米价上涨。
为了减少大米消费,朴正熙政府开始实行「混·粉食鼓励运动」。

所谓混·粉食鼓励运动,混食指的是在大米中加入其他谷物的混合物,粉食则是面粉制品而从1956年开始,美国向南韩提供剩余农作物,恰好补上了面粉的缺口这项运动虽然说是鼓励,但实际上采取了很多强制手段比如1969年起,每周三和周六的上午11点到下午5点,禁止销售米饭食品,这一天也被定位无米日。
如果违反这个禁令的话,餐馆将会被罚关闭一个月至六个月即使是学生的午餐饭盒,也被规定混合谷物需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如果被发现带的是纯白米饭,就会被训斥、体罚同时南韩政府也大力宣传品只吃白米饭的坏处,甚至声称会导致判断力模糊,极有可能降低智力。
这种宣传品说法跟韩国当年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说是花开两朵,一衣带水了因为大米短缺和480法案的亲密关系,不仅在宣传品方式上,南韩跟韩国一样,就连饮食方式的改变,也和韩国走上了同一条道路那个年代的南韩人也没有全盘接受主食上的西化,依然保留着对米饭的热爱。
而低廉的小麦,则被制成了各种休闲食品以及中式饺子,用来弥补米饭的不足比如我们在韩料店经常见到的辣炒年糕。本来传统的年糕是用糯米制成,搭配酱油、牛肉一起食用,是比较高级的宫廷菜。

但在60年代,面粉成为了制作年糕的主料这些面粉年糕被拉得更为细长,方便在辣椒酱当中炖煮,吸收酱汁,然后在街头叫卖所以虽然说叫炒年糕,其实是煮年糕这种年糕相当符合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食材的要求:价格便宜,并且能迅速提供热量,还特别方便。
这两种需求,是物资短缺、经济匮乏、城市迎来大量移民时的主旋律炒年糕这种做法的由来,民间有一个说法是,发明人马福林奶奶有一次在中餐厅吃饭,不小心将年糕掉在了炸酱面上,结果发现非常美味于是产生了辣酱炒年糕的想法。

而马福林奶奶在中餐厅食用的炸酱面,同样因为节约大米和小麦倾销,开始在南韩变得流行本来最早制作炸酱面的中餐厅共和春是一家高级餐厅,但是低廉的面粉让更多以出售炸酱面等简单食品为主的小型我国餐馆开始出现在混·粉食运动的推动下,在餐馆买不到米饭的南韩人开始涌向出售饺子的中餐馆。
同样,便宜、快速和热量兼备的炸酱面成了一代南韩人的记忆,以至于这道起源于我国的食材最终成为了南韩的国民韩国料理饺子与我国的强挂钩,甚至让南韩产生了「会做饺子是中餐厨师」的说法,而这种便宜的食材一定程度上也挤压了南韩其他传统中餐厅的生存空间。
除了炒年糕和炸酱面之外,已经在韩国流行的速食拉面,自然也是符合那时候的南韩饮食选择的于是在1963年,三养食品工业引进日清的技术,推出了南韩第一包雪糕——三养拉面这也是为什么南韩将雪糕称呼为拉面的原因

不过据说因为三养拉面一开始使用的是日清的技术,而日清在韩国大火靠的是鸡肉味的雪糕,所以三养拉面也是鸡肉味的,并不符合南韩人的口味我真的这个说法是存疑的,最大可能性还是因为鸡肉味的雪糕口味淡了些,无法满足当时南韩人的需求。
即便后来南韩人爱炸鸡爱得深沉,怎么也不像对鸡肉味道不感冒的样子这从朴正熙的说法也能证实,在第一次吃过雪糕后,朴正熙说「我们南韩人喜欢吃辣和咸的味道,希望里面的红辣椒粉多一点」此后,雪糕开始逐渐顺应南韩人的口味,到了1970年,配合混·粉食运动,三养发起了。
「拉面是第二大米饭」的广告宣传品还是和韩国一样,面包没能成为南韩人的主食,相反拉面代替了短缺的大米,成为版本之子——只不过,在南韩的拉面是速食的04现在靠着火鸡面一度翻红的三养,过去是南韩雪糕界不折不扣的老大,直到一个叫辛春浩的年轻人向它发起了挑战。

辛春浩是乐天集团创始人辛格浩的弟弟,辛春浩大学毕业后,1958年就被哥哥安排到他们的集团做高管也是这一年,安藤百福发明了速食拉面,辛春浩敏锐地察觉到这种食材必然会有巨大的市场,于是提出要做他们的拉面,结果遭到辛格浩的强烈反对,兄弟之间开始出现裂痕。
1965年,辛春浩离开哥哥,成立了他们的乐天食品工业公司,推出了「乐天拉面」与三养竞争但此时的乐天拉面在南韩人眼里,不过是三养拉面的盗版直到后来推出「牛肉拉面」的产品,才奠定了南韩雪糕佐料多是牛肉味道的基础,各家雪糕公司也开始生产他们的牛肉味雪糕,也为日后的一场风波埋下了伏笔。

1975年,辛春浩首次使用「农心」这个名称推出了「农心拉面」与之相伴的是一则农心拉面的广告,广告里,配合着欢快的「哥哥先、弟弟先」洗脑BGM,通过兄弟亲情的演绎,成为了一代南韩人心中的记忆但讽刺的是,广告外,辛春浩跟哥哥辛格浩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辛格浩禁止他们的弟弟使用「乐天」这个名称,于是在1978年,乐天食品工业更名为农心八年后,农心推出了以辣味为特点的「辛拉面」,南韩雪糕的王者正式宣告诞生这个辛既是辛春浩的姓,汉字又有「辣」的意思,也算一举两得。

此时全斗焕政府刚好在举办1986汉城亚运会和1988汉城奥运会为了向世界证明南韩近30年来的发展,以及宣传品南韩,全斗焕将「辣」确立为南韩食品的代表性味道而作为两次体育盛会拉面指定供应商的农心,依靠着这种辣味热潮,让刚刚诞生的辛拉面一炮而红。
这也就有了《请回答1988》里,各种吃雪糕的场面在汉城奥运会第二年,南韩爆发了拉面市场最大的丑闻一封匿名信发送至汉城地方检察厅信中包含一些公司使用工业牛油制作拉面的信息这场「牛油风波」引发了南韩社会广泛的争议,包括三养在内的几乎所有雪糕厂商都受到了波及,唯独使用棕榈油的农心,成为了这场风波最大的获益者。
无论这场风波真实情况如何,辛拉面已经再无敌手,稳稳坐上了南韩雪糕之王的宝座。

即使此时南韩早已度过大米短缺的危机,其饮食习惯也已经产生巨大的改变雪糕成为了南韩的国民食材,以至于南韩一度成为全球最大雪糕生产国05我接下来的观点,比较私人,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听听从历史角度来看,南韩人香甜可口雪糕,与韩国一样,有大米短缺、美国援助这些因素。
但其实很难解释,为什么在经济好转之后,南韩人对雪糕依然爱得深沉回想我他们小时候,也一度痴迷过雪糕即便对于小朋友来讲,这种味重的食材确实很有吸引力所以我一度不理解电视剧里表达主人公生活困难,为什么要用天天吃雪糕来展示。
我那时候真的,天天吃雪糕,简直是神仙日子啊!

而且据我所知,小时候有跟我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是,等到长大后,这种想法自然消失了虽然偶尔会馋呵呵雪糕,但肯定不会天天拿来当主食即使辛拉面确实味道不错,那依然还是雪糕,没法多吃所以我真的,另一个原因,其实是三个字:没得选。
这从中韩两国对待雪糕的态度就能看出来,我国人称其为方便面,重点还是图个方便、便宜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种替代性食材,只要有得选,很快就会放弃雪糕我国的雪糕市场爆发于90年代,同样有人口流动作为背景但即使是体力劳动者,也不会把雪糕每天作为主食。
因为除了雪糕之外,还有大量其他食材可以做选择这也是我为什么不看好高端雪糕这门生意的原因,因为价格但凡高一点,我吃啥不好要吃雪糕?包括什么雪糕小食堂这种充满噱头的生意,把雪糕搞出花来了,热度一过也就凉了

但对南韩来说,可能是真的没得选总和一周能吃两次雪糕,说明相同价位食材的选择可能实在有限我记得我还看过一张图片,是哪个电竞选手来我国比赛时,在行李箱里塞满了雪糕,因为害怕在我国没有吃的所以可能在他们心里,雪糕真的是最美味的东西也说不定。
